2017年11月30日 星期四

全理念的吳誠文,全計劃的吳瑞北

@台大意識報


▍具體政策

   吳誠文認為「決策基於理念」,大學的核心價值在於教師能夠引導學生達成學習的目標,教育必須使學生具有人文關懷的能力,進而回饋社會,並強調台大對於台灣社會的不可取代性以及社會對台大的期待。社會覺得台大已經擁有最多資源了,而我們的畢業生的貢獻該如何達成他們的期待,是台灣大學的主要責任。

         吳瑞北認為「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的體現」,對於治校理念的想像提出了三個大方向的action,一是穩定改革,增加攬才與跨領域的學習,透過產學以及跨校的合作,組成「國家隊」,去打世界杯;二是試煉基地,依社會實際需求,發展商業模式和校園的永續發展;三為將台大發展為亞太學術樞紐,以台大新思路,一帶一路匯集全球大學,並沿「兩河(淡水河與基隆河)流域」發展「公館水岸」、藉由高鐵沿線深入雲林與竹北校區,「開發地力,打造產業雙贏」。

   在台灣大學在高等教育的定位上,兩人都覺得國家不應該介入大學自治。如吳誠文認為,應當重視台大的主體性,並強化台大所創造的價值,教育部管太多高等教育的事務上,舉例而言,在法制面上,吳誠文提到大學法中有近乎一半條文,都要求大學需要將資料提報給教育部,大學自主性顯然不足;而吳瑞北則相當重視校務會議的機能,他認為今年4月台大校務會議,通過楊泮池前校長的不續任同意案,然而隔不到三日,教育部隨即強求開啟校長遴選,這是「台大警惕的一天」。他也強調校務會議之外,應該增加校務監督委員會,用以強化校務會議的執行力,甚至能增加校務會議代表的總席次。固然兩位皆期待擺脫教育部對於大學事務的干涉,落實大學自治,然而大學自治是否包含有學生意見的重視與參與?學生又在校園中是如何定位?倘若延伸大學自治的結果,學生面對學生權益相關議題仍然是處於被動受知的地位,或許我們僅能稱之為「教授自治」。

   值得一提的是,在今日說明會的發言中,與會的師生對於過去重視國際排名,並因此追求論文發表數量的政策提出了一些反思。事實上,截至目前到第三場的施政理念說明會,除了管中閔以外,並沒有其他候選人特別重視排名,多半對其有一定的保留。如今天一位公衛學院教授對吳誠文的提問,她說「自己和同事討論之後對現況很憂心,其實教授們之所以造假並不是因為沒學過學術倫理,而是『情勢所逼』,目前的氛圍讓大家追求論文數量,有論文數量就有權力,最終結果就是造假」。吳誠文對此非常認同,認為不應該追求論文數量,甚至要如同其在擔任清大副校長任內一樣,取消論文獎金。

   當應力所的王立昇詢問吳誠文對於清大和台大,兩校在升大學聯招會的意見衝突的看法時,雙方有許多意見不合處。首先,吳誠文表示自己不喜歡搶學生的手段,應該把心思放在教育上,而王立昇則回應吳可能不了解台大這邊的狀況,王說其實台大沒有搶學生,「比較好的學生還是會來台大」。對此,吳誠文則說清大也是一所好學校,自己在清大帶出很多優秀的博士生,而台大應該自我期許是不管收到哪樣的學生,畢業時都能達成自己的學習目標。

 ▍學生問題回應

   經費平均問題,吳誠文認為台大應提升自身作為高等教育與培養人才的價值,那麼教育部就會給予台大同額的應得資源,而非縮減台大的經費。同時他也希望,能夠增強台大競爭國際上資源的能力,以免過度擠壓到國內其他大學的的份額。但吳也認為,即使台大可能有遭受擁有過多資源的非議,只要台大能培養出足夠的人才、發展符合社會期待與社會責任,社會觀感會是相當願意接受的。

   學生代表周安履提問學生是否能列席行政會議,兩位候選人的立場相近,都認為作為校內最大全體的學生族群,其聲音與參與都是需要相當重視的部分。尤其吳瑞北提出不僅應該將校務會議的紀錄開放,也應另外成立一校務會議監督委員會。但吳瑞北也另外提醒,不管是在監督委員會、行政會議或校務會議等各層級會議,學生都不應只用人數比例來要求席次,而應該拿出學生代表該有的監督與論述能力。吳誠文也認為,學生對於校務運行的認識不及教授與行政人員,不應恣意的要求提升學生代表席次。學代周安履則回應,學生代表擁有的資訊遠遠不及校方代表,實難以執行監督之務。

   對台大認識的細節方面,吳誠文顯然對於校內的營運並不清楚;相對而言,吳瑞北則多次參與校務會議、計畫的起草,也擔任過校內的經費稽核委員會召集人,相當了解校內的經費狀況,如哪些學院比較缺錢、哪些爭取計畫經費的能力較高。

 ▍結論

  總體而言,兩人對於治校理念談論較多觀點,而實質運作方向上並未觸及過深。吳誠文較重視台大對於社會的責任;吳瑞北則希望強化台大的自主地位與拓展計劃。截至今日,已是校長遴選委員會的第三場次,我們能觀察到,目前六位校長候選人多提到如「國際競爭力」、「經費運作」與「社會責任」的話語。諸多用語在這幾場會議中頻繁出現,理念式的論述人人都會,但作為校長候選人,是否在擁有更多資訊、人際網絡的同時,應更重視對過去的反思與未來具體的治校計劃?

註:吳瑞北教授之圖片來源自治校理念說明會簡報。教授認為自己在台大待超過四十年,可說是台大「原住民」,因此放上這張美國印地安人合成照片。

管:國際化、變革、創新|張:建立培育鴻儒的偉大校園







◎台大意識報


      在這場校長治校理念說明會當中,管中閔的治校理念,一切出發點都在於國際化,著重對現狀的變革與創新,驅動台大與國際名校合作、領航台灣整體高教。而張慶瑞則較有校園內的行政資歷,對校地和建築的規劃有基本認識,如紹興、人文大樓、竹北雲林校區等,相對於管中閔,其政見顯得中規中矩。


張慶瑞

▍物理學者與人文價值


  在說明會一開始,張慶瑞提及不少在國內外的多項職務經驗,特別強調對於自己行政能力與經驗的自信,認為自己有能力挑戰與處理艱難的校務問題。他提到在物理系內,曾舉辦亞洲第一次核分裂的紀念活動,花費大量經費復原原物和建立物理文物廳,後又因此事而擔任台大文化性資產清查小組委員,經手不少文資行政事務,對於因為經費不足而無法改善校內無障礙空間的問題,他了解到設置無障礙空間有時會受文資法限制,需要製造出可行的保存方案讓文化部接受。


  從上述經驗中可以發現,張慶瑞儘管出身物理學系,但同時並未偏廢人文歷史價值的重視,對校園歷史和文化資產保存有一定認識,並不是一個偏重理工的物理學者,或許在台大校長人選的思索上,我們同樣不能忽視一種對於理工與人文價值的並重人選。


▍台大想像


  張慶瑞本次說明會的重點在於「人才培育」。他提及,大學「應該不是工業,而像農業,為種子提供肥沃的土壤和良好的環境,種子自然就會長得很好。」大學的責任是培養學生完整的獨立人格,而需要有尊重學者與學生言論的環境。作為一所能夠吸引人就讀的頂尖大學,需要建立有各領域大師的鴻儒典範以招收優秀的年輕學子。如此一來,台大才能永續經營。就延攬年輕學研人才方面,應該就新進教師工作、住宿、生活環境予以改善。張慶瑞對於大學的想像,或許更著重在跨越文理之間的人格培養,期待自由的環境、人與人間互相激發的思考,能夠真正培育出所謂的「人才」。


▍國際化的想像,對排名的批判


      關於對國際化的想像,張慶瑞對於全球的大學排名機制提出了自己的見解。他認為,排名中英美國家大學及理工生醫領域系所的排名通常具有相對優勢,往往高居排行榜的前段;另外,他亦舉例說明眾人對既有排名的僵固想像。比如說大家會覺得排名前幾名的大學排序基本上是固定不變的,一定要把某幾所大學放在前十,這個排名的評分標準才有公信力,中間段的排名則相對混沌而流動。更甚者,標準卻又由某些國家所設定,因此,張慶瑞主張我們不應老是跟著別人的標準,應該要對自己有自信,同時建立一套「東方標準」,用台大優秀的文史哲領域來結合理工生醫,創造出一套不同於西方主流的大學評價方式。此外,他也舉出了一個台大歷年經費與排名的折線圖比較,呈現經費的多寡與排名的高低有高度相關性。

       在最後接受提問時,有一位學生會的同學針對台大的國際學生目前遇到很多困境(飲食、課程、行政、住宿),例如學生餐廳甚至有把豚骨翻譯成dolphin的笑話出現,請教張慶瑞有什麼對策。他認為應做好英語說明,也需提供華語課程訓練。一方面是希望創造更友善的國際環境,另一方面是同步提供華語訓練,使外籍生能快速融入生活,對台灣以及台大產生更大認同感,中研院有在做這件事,台大也可以提供這個培訓。

▍人文大樓、紹興社區與田徑場事件


  值得一提的是,在提問中有位同學提到人文大樓的建造時程,以及紹興社區未來將如何處理的問題,或許是因為擔任行政副校長的職位,張慶瑞對於上述問題掌握較深。人文大樓案中,張慶瑞談到目前一年內會完成建造所需的行政程序,然而仍有兩億元的經費缺口,若能擔任校長,最少兩年內成功讓人文大樓發包,學校政策也絕不會隨著校長換人而受到影響。至於紹興社區的發展與處理,張慶瑞表示,他相信紹興學程是台灣首創且具人情又有效的解決方法,是台大學生、老師與居民參與的共同成果,更是全台處理相關議題手法的一次典範。因此,台大會信守過去的承諾,而不會變更立場。從兩案的態度中,可以見到應當是維持楊泮池校長任內所決議的方向延續執行,暫時未有變動的憂慮。


  不過在田徑場事件的質疑中,張慶瑞不認同田徑場事件中需有任何人負起責任,原因是所有人皆是按照二十年來的既有規範遵行法定程序。而就未來可能的狀況,張慶瑞表示方向上「會完全以本校師生為優先使用」,並舉圖書館、計中為例,認為並非所有建築都以營利為主要導向。換句話說,張慶瑞認為田徑場事件是制度上的系統缺失,並非個人的責任。


管中閔


      管中閔願景的出發點是台灣人才出走與國際化、少子化的現實,台大在失去過往領先地位的情況下在各排名居於劣勢,落後亞洲鄰近名校。他主張變革是台大唯一的出路,且強調T,U,C school三個主張。


▍亞洲旗艦的三大驅動引擎

      T school是打造學生與校友的終身學習中心,指的是解除大學在固定年齡(例如十八歲入學)就讀固定期間(例如在學讀四年畢業)的想像,讓不同年齡的人也可以回台大進修取得更高學歷或取得不同專長。在這個基礎上,可以鼓勵校友回校就讀讓產業與學校接軌。


      U school指的是在台大設立國際學區,短期目標是繼續發展國際學院,長期則希望能建立國際學區,可能如同Yale(耶魯大學)跟NUS(新加坡國立大學)合辦的Yale-NUS學院,或是讓國外名校在台大設立分校,藉此「讓台大參與亞洲高教市場的競逐」。此外,管中閔提到的新加坡的案例,曾有十六所學校在新加坡設立分校,最終只剩下九所。


       C school則是創意平台,是以Stanford d. school為參考,追求跨界整合、擴大目前的創新創業學程。目標是培育不同背景的學者,在認識不同文化背景並相互激盪,以亞洲的產業、NGO、環境、時局等各面向,透過具體個案操作,也成跨世代人才。若成為台大校長,將在一年內成立團隊,邀請教職員、學生和校友共同參與討論,並舉辦論壇,廣邀外界學者,規劃台大2028年的藍圖。


▍創新是萬靈丹嗎?


      David edgerton 在《老科技的全球史 》中告訴我們,創新未必能帶動好的經濟成長,那些投入最多經費在研發的國家,未必是經濟發展最快速的國家;人們在當代其實前所未有的依賴舊科技(如當代比過去使用更多的煤和石油),對新科技帶來變革和未來的想像往往不符合現實的情形。

       T,U,C三個school作為管中閔口中的革新驅動引擎,強調大突破大轉型的論述佔了簡報的大多數。承接《老科技的全球史》的論點,創新的價值被過度看重,人們往往更依靠既有物品、技術的保養和更新。在管中閔演講一開始提及的、危機四伏的亞洲高教競爭環境下,不多著眼在基本的研究人才缺乏(博士生人數銳減)、經費不足、師生比過高、教師薪資過低等問題,反而希望帶領台大走向高風險、高成本的革新之路,可行性有待榷。


  管中閔強調台大正處於落後,但又未解釋如何製造國際化政策中吸引外國學生的誘因。他表示,藉上述名牌大學設立分校加持,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管舉例的芝加哥大學Booth商學院曾從新加坡搬遷至香港,是不是代表這些大學選址只是基於區位優勢,而非地區文化特色?被名牌大學設立分校的台大,要付出多少成本來運營?要如何建立台大的品牌?又該如何確保學研各方面實質的成長?


台大實現一切創新中,最重要且實際的「錢」的議題受到在座提問者的關注,學生在會中詢問建設國際化環境和國際學院的經費何來、又該如何回收,但管中閔始終沒有說明清楚。他的回應分幾個面向,首先,他認為設立國際學院甚至分校的協商過程中,台大可以提供土地並協力放寬經費要求和法規限制,錢不一定是最主要的考量。二者,他覺得可以要求政府更開放校務基金的彈性,如此便可以省下公款兩三成不必要的浪費,如果節制得宜,還可以據「高效率運用經費」的成果向政府申請更多經費。第三,管中閔主張要解放現今使用公款的限制,讓經費配合優秀的人才及設立投資基金。


針對上述論點,我們有一些懷疑。例如校地和規定上的配合真的是國際名校需要的嗎?台大真的可以因為提供這些條件,就忽略成本而直接投入開發嗎?又或者,何以前幾屆台大校長都未能節約公款,管就做得到?面對同學的質疑,管也始終未解釋是什麼樣的限制在拘束經費使用,又該用什麼配套面對解禁的後果?


在慰留人才方面,管認為應該為優秀學術人才提供「非線性成長」的薪資漲幅,並建立重大學術貢獻的學者在校內的「尊崇地位」,如劃設專屬停車格與宿舍、邀請其與行政團隊共同出席重大活動等等。在因為經費不足而雇用大量非典型勞動者兼課的台大,給予特定學者更優惠的獎勵,是否意味著將劣化更多兼任教師的勞動處境?此外,台大之所以留不住優秀的學研人才,根本在於普遍過低的薪資水準,單純提高少數人的待遇並「表揚」成就,真的能夠處理人才流失的問題嗎?


▍結語

  值得一提的是,我們在兩個看似迥異的候選主張中,看到相似的部分和同樣懸而未解的問題:對於如何改善學術倫理,兩人都訴諸於教師的個人良心,沒有提出制度和結構上的改變,彷彿學術倫理的導正與實踐會理所當然的回到正軌,然而掛名浮濫其實與評鑑點數制度及若干結構性因素息息相關,也需要正視校內作為施政者與監督者角色間的兩難。


 接下來,意識報將每日追蹤校長理念說明會的最新動向並進行比較與報導,請大家持續追蹤!

2017年11月27日 星期一

校長遴選初登場──王汎森大談理念,陳弱水接地氣



◎台大意識報

▌前言

  今日(11/28)是台大校長候選人第一場治校說明會,分別由王汎森院士與陳弱水教授說明治校理念。兩位皆是歷史界出身,王汎森院士曾任中研院史語所所長、中研院副院長;陳弱水教授曾任臺大文學院院長,並在五個國家八所不同機構中有行政、教學、研究的經驗。兩位候選人對於台大未來方向與願景也各有不同想法,以下,意識報將對「台大現況的總體認識」、「治校政策具體措施」、「學生訴求回應」三者,作本日治校說明會的比較與報導。

▌台大現況的總體認識

  在台大現況的了解上,王汎森較少提及對台大的總體認識,校園方面他對學生宿舍和餐廳有一些改善的想像,如或許可以效法UCLA的校園廚房,改變營運模式,另外也提到先前的潑酸事件,認為心理輔導、如何陪伴學生是需要到更高的行政層級來處理的問題;陳弱水則提到台大相對於其他國家的知名大學,在職員、教師、學生的組成中學生的比例特別高,因此許多事情需要老師和學生共同完成;且台大有非常多的科系與單位,在單一個學校的表面下,更像是多元的生態環境,並且也強調台大對社會有極高的影響,應該負起社會責任。

  對於學生參與於校務決策的制度,王汎森原則性的認為學生參與委員會的人數應該增加,陳弱水則提到較多學生和學校之間互動的細節,如學生提問是否能有更多參與校務的機會時,他對校務會議、行政會議理解較深。在台大未來的經費問題上,如邁頂計畫結束,高教深耕計畫接棒之後,經費要如何分配、分配資訊是否對學生公開,雙方都不太敢做保證,不過陳弱水注意到經費問題常常源自於經費用途被固定,不太容易調整與挹注;在院系之間經費分配的問題上,王汎森認為經費差距或許不可避免,然而可以盡量協調,陳弱水則回答台大通常不以院系來分配經費,資源差異常常是歷史演變或科系性質的結果,如理工科通常需要較多電費。

  在國際化的挑戰方面,王汎森並不特別重視排名,如他舉例法國巴黎大學索爾邦校區,出過相當多優秀的人才,然而僅有196名,法國總統馬克宏出身的法國菁英官校排名卻是400至500名,靠前的學校多是英語系的理工大學,不應太相信排名的真實性;陳弱水則在其「最優先事項」中特別談及國際化,認為目前台大校園的基礎建設不足,舉凡網頁、課程、文書、行政等,應透過「公共英語」的使用,讓外籍學者與師生方便學習與認識環境。

▌治校政策具體措施

  王汎森從檢討高等教育的現狀開頭,指出高等教育受功利氣氛浸潤而失去教育理想,相關施政包含:建立高中生進階學習課程、放棄KPI由各領域建立自己的評量標準、成立講座計畫來延攬國際級學者、成立專責公共事務單位與法務部門等措施。

  陳弱水提出了三個「最優先事項」,以及四個「具體治校理念」。最優先事項包含優化募款機制、國際化、強化與校友的聯繫三個面向。其中第三項又與前兩項有關,透過校友聯絡機制讓校友更加了解學校現況,以便能從校友取得更多支援,陳弱水希望能建立「非指定撥款」的「衝刺基金」,這筆額外的經費主要會運用在投資基礎設備、博士生獎助學金、提高一般教師的待遇等。在具體經費的計算上,增加博士生獎助金約需要六千萬,提高一般教師的待遇需要1.2億至1.8億,後者陳弱水認為需要努力的募款才能達成。

▌學生訴求的基本回應

  現場有不少學生提問,就「是否應該更開放的處理服務學習」而言,兩位候選人皆認為可進一步討論,王汎森認為台大校訓是「敦品勵學愛國愛人」,對於社會責任自然責無旁貸,然而就執行方式則應該蒐集學生意見;陳弱水則認為儘管不能讓每個人滿意,但對於改善與成效需要嚴格的標準來檢視。兩位候選人皆未有更明顯的表態。


  在產學合作會造成教育商品化、變向讓學校負擔企業應負的研究成本的疑慮上,王汎森僅提到,贊同張忠謀在一次校務諮詢會議中的意見,研發的重點不應該是賺錢;陳弱水則說能夠先訓練好學生的研發能力,再進去企業做研發(R&D,research&development)是最理想的狀況,但現實上企業的研發能力仍須仰賴大學教授,需要做整體性的衡量,如農產業的企業規模不大,生農學院提供技術支援或許並非不好。

  對於院系資源分配不均,王汎森以自己任職中研院時盡力避免刪減人文社會科的經費為例,會盡量兼顧文理兩領域的平均分配。陳弱水則是較為細緻的談到各院系的差異,舉例而言,經費分配最不均勻之處在各系所辦公室公務人員的數量上,倘若辦公室公務人員數量不足,則系所僅能透過尋找助教來彌補人員缺額,然而小系小所不見得經費上足以負擔,此即導致各院系所的資源上產生落差,對此陳弱水表示,具體政策中要設立的非指定用途「衝刺基金」,將能夠用以挹注在這個資源落差上。

  英檢門檻常作為台大朝向國際化的基礎,同樣備受爭議。王汎森主張需要深入理解英檢問題,但提到一位自己學生的因為沒有英檢而求職受阻,認為「增加一個外國語文就像是開一道窗」,現代工作資格同樣相當仰賴英檢的資格;陳弱水並未遇到英檢門檻的提問,但在學生會所舉辦的「校長給問嗎?」論壇中,陳弱水同樣認為直接廢除有疑義,則需要從細部檢討。兩位候選人皆對國際化有其期待與挑戰,當學生自治組織挑戰英檢門檻的應然性,或許得從英檢門檻做為動力是否真能提升語言能力等核心問題加以論述。
  
  現場也有學生提問「行政會議是否能納入學生代表」,對此王汎森說對於台大各級會議並不完全了解,不過原則同意在學生權益相關的委員會,應該增加學生代表席次;陳弱水則說校務會議可以增加學生的席次,但行政會議有幕僚單位的性質,會盡力保障和學生協商時的列席權益,似乎對學生參與行政會議持保留態度。

  文學院學代周安履於會議上提到,雖然學校過去曾宣稱在與學生相關的議題上,會邀請學生參加行政會議,然而以田徑場事件為例,影響學生權利的借場單最終有送至行政會議,但學生無從得知這項資訊,根本無法要求參加,更遑論表達意見。且學生並無表決權力,是否真能就重要議案提出意見,又或者成為會議的橡皮圖章?仍是一個問號。

▌結語

  本日登場的兩位候選人皆為歷史學者,王汎森提出了許多人才培育、國際化的構想,較特別的是,王汎森較不重視台大的排名。陳弱水則花了相當篇幅介紹自己的行政經驗,因為對校務運作有較多了解,他提出的構想,以及回應學生與教職員的提問時,都較能夠具體回應,例如指出校內公務員資源分配相當不均,以及若要增加博士生獎學金需要的具體金額等。

  剩下的六位候選人,將分別在周三、周四、周五三天舉行施政說明會,對關注校內議題的同學務必到場讓候選人們聽到學生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