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21日 星期二

意識報067刊目錄



國際生專題

不是台灣大學生的台大生──國際生專題之始              ◎康晢暐

國際生專題──英語授課                       ◎林月先

國際生專題──接待志工罩不罩?                   ◎謝宇婷

國際生專題──權益                         ◎戴劭芸

國際生專題──華文課                        ◎曾子家

國際生專題──社團                         ◎林宛諭

國際生專題──住宿                         ◎陳亭瑄

不再是過客──台大國際生與國際化策略                ◎林月先


意識校園

未竟之業──英文專班三年喊「卡」                  ◎謝宇婷

地理資訊系統,計中軟體新客?                     ◎楊鳳琳


校園意語

我叛逆 我關懷 我改變──專訪社企人徐凡甘     ◎黃意堯、張欣嘉、羅盤針

────────────────────────────────────────────────────────

總編的話

各位讀者好!本期意識報帶著大家認識國際生在台大的求學與生活情形,一起了解更多不同的台大生。意識報在此跟大家拜個早年,祝大家有個愉快、充實的假期。

────────────────────────────────────────────────────────

不是台灣大學生的台大生──國際生專題之始







───────────────────────────────────────────────────────────
Milena在台大的一天
Milena是一名國際學位生,來自斯洛伐克,現在就讀台大生機一年級。中文還不太熟練的她,究竟會如何度過她的一天呢?

───────────────────────────────────────────────────────────
  宣告午餐時間的鈴聲響起,騎著車乘風於校園,四處覓食。偶然發現草地上、涼亭邊,三三兩兩的外國人拿著咖啡、可樂或站或坐,各種語言與腔調伴著清風傳入耳畔。你是否曾注意到這些異國面孔?有的白皙,有的黝黑,有的甚至戴著頭紗,如同你我一樣,屬於這座校園。不同的是,他們不僅要融入新的學習環境,還要適應陌生的氣候、語言還有生活習慣。

  其實,每年有約兩千名來自世界各地、以不同管道進入台大就讀的同學。這些「境外學生」共有四種身分:僑生、港澳生、陸生、國際學生。根據我國《僑生回國就學及輔導辦法》規定,只要具有華人血統,且僑居地為大陸、香港及澳門以外之地區,不論國籍皆可以僑生身分申請入學。而陸生、港澳生顧名思義就是來自大陸和港澳地區的學生。國際學生則又分為以下四種:

學生別
相關法規
就讀時間
學位有無
102-1學年在學人數
學位生
《外國學生來台就學辦法》
與就讀相同學位的本地生同
畢業後有學位證明
610
雙聯學位生
本校與國外學校簽訂之雙學位協議合約
依不同學位有不同規定,1至3年不等
修滿學分數可有母校與台大雙方的學位證明

30
交換學生

本校與國外學校簽訂之交換學生合約,需付母校學費
一學期或一學年
無學位證明
543
訪問學生
本校與國外學校簽訂之訪問學生合約,需付台大學費
一學期或一學年
無學位證明
64

  102-1學年,台大約三萬名在學學生中,有1493位國際學生,約占5%,而由多至少依序是學位生、交換生、訪問生、雙聯學位生(見圖一[1])。而根據國際事務處提供的資料(見圖二、三、四、五),我們可以更進一步地發現國際學位生更細緻的差別,以及分佈趨勢。例如他們多來自亞洲國家,其次則是歐洲,而就讀研究所的人則是比學士班多一倍。另外,他們申請的系所也很分散,文學院最多,而理工相關院所中,工學院的國際學位生最多。

  遠渡重洋隻身前來,國際學生面臨的問題困難重重。本身為華人、居住於華人區的僑生、港澳生、陸生在與本地生交流或與學校溝通時,與台灣學生較無明顯差異,語言隔閡、文化差異多發生在來自非華人文化圈的學生中,他們在學校裡多以交換生、學位生的身分存在。而比起與本地生有相同課業壓力、畢業門檻的學位生,交換生來台大的目的多為旅遊、認識東亞文化、語言學習,因此心態與一般台大生更為不同。

  本專題將以來自非華人文化圈的國際學生為主軸,以虛擬故事線搭配調查報導,呈現國際學生在台大遇到的大小困境,以及台大對國際化的想像。(文/康晢暐)


102-1學期台大在學學生身分分佈圖










────────────────────
[1]本文章所有圖表的資料皆來自國際事務處。

國際生專題──英語授課

───────────────────────────────────────────────────────────
(10:10,走進普通大樓,準備上這學期唯一一堂英語授課的通識)
「為什麼英語授課課程總是這麼少啊,都沒什麼好選的……」
───────────────────────────────────────────────────────────
  台大有三種學位學程供國際學生申請。只有四個英文授課學程:化工、農經、生物技術研究所與企管碩士專班(Global MBA),而另有30餘個英文授課數可達畢業需求的研究所學程,但多數還是中文授課學程,且這是學士生唯一的選擇。整體而言,台大課程一學期只有6%為英文授課,其中通識課只有六至十門。

  英文授課不足是國際學生感受最深刻的問題,尤其是學位生,與本地生有相同的課業要求與畢業門檻,語言障礙卻成為他們的學習障礙。「語言老師都教生活化用詞,什麼積分、微分、質數完全聽不懂,完全完全!實驗課本也是,每個禮拜都花好多時間翻譯,拼命查單字,真的很辛苦。」來自薩爾瓦多的柯祿多稱之為來台大最大的惡夢。而教發中心雖有提供小老師學習諮詢服務,但並沒有強調小老師的語言能力,且只有中文的預約介面,一般國際生並不會使用此項資源。因此若課業上需要協助,最常詢問的對象是教學助理(TA),但巴拿馬女孩巴安莉發現台大的TA也不一定有英語溝通的能力,所以幫助有限。

  為了解決國際生的修課問題,2012年國際事務處成立了國際教學中心。短期目標為開發特色課程,例如「探索台灣」系列通識,讓國際生從歷史、音樂等各角度認識臺灣,以及開發國際生服務課,提供他們融入本地的機會。中心也特別圈選出全校東亞文化相關課程,方便他們修課。

  然而,英文專業課程還是多由各院系自行開發。國際教學中心陳瑢真副理表示:「哪位老師可以開課就請他開」,顯然此難以形成各院系特色,缺乏招生策略與效益。中心無法聘任老師,且各學科專業差異大,因此目前只能從旁協助並做整理;而為了更積極地整合資源,中心長遠的目標就是設立「國際學院」,說服老師們合作開課,集結不同科系的英文授課資源,使學分數足以成為一個學位,並將此種學位掛在國際學院之下。「這樣就可以解決國際學生散布在各學院,還有各學院英文授課不足的問題了!」郭玟經理表示希望在2015年,意即第二期邁頂計畫結束前完成。(文/林月先)

國際生專題──接待志工罩不罩?

───────────────────────────────────────────────────────────
(12:20,上完課,與接待志工約好要一起吃早餐)
「比起其他朋友,我的buddy還蠻親切的,上次中秋節還邀我一起去烤肉!」
───────────────────────────────────────────────────────────
  「選課系統怎麼操作?」

  「居留證要去哪裡辦?」

  新來乍到陌生的環境,國際學生有許多問題需要求助,但台大國際學生不多又來自各地,較難形成關係緊密的同學會,如台灣各地友會一樣照顧新生,因此國際事務處(之後簡稱國際處)招募的接待志工就成了最主要的諮詢對象。由以下趨勢圖可見,報名接待志工的人數年年暴漲。

(資料來源:國際事務處)

  那擔任志工要負責什麼呢?每位志工都會領取一本志工手冊,裡面有張表單條列志工的任務,包含協助搬入宿舍、選課、申請居留證、體檢等,主要是協助國際生適應環境,工作完成後,交由國際學生簽名,繳回國際處,才能申請志工證明。

  那國際處如何追蹤後續情況?加退選結束後,國際處會寄問卷給國際生填寫,調查志工協助的滿意度,但國際生的填寫率不高,約兩成左右。國際處的徐慧玲幹事觀察到,填寫者如果不是非常滿意,就是有諸多抱怨,像是志工不回信、或是態度不佳等。但只有極少數案例,國際處才會更換接待志工,評價極高的志工則會被表揚為優良志工,讓志工更有動力服務。不過對沒有填寫的國際學生,他們就無法掌握其情況。

  意識報訪問的一些國際學生表示,他們的接待志工並不積極,可能只有email來往過一兩次,或志工本身也很忙,無暇搭理國際學生。接待志工作為一開始熟悉環境的管道,是否有善盡職責,或之後與國際生是否有更多交流,都難以掌握。以下意識報將比較台大跟政大、港大的接待志工制度,試圖提出改善的建議。



台灣大學
政治大學
香港大學
申請方式
線上申請後參加志工說明會
書面審查(在校成績、外語檢定)後接受面試
線上申請
配對模式
一個志工對一個國際生
兩個志工接待一個國際生
一個志工接待數位國際生
追蹤方式
志工回報表單(未回報就無法取得志工證書)、國際生填問卷(自願)
繳交一頁A4的接待心得還有合照,否則會取消資格
特殊要求
可以拿授權碼選修服務學習二或三
交換過的學生回來一定要當志工
(表一:接待志工比一比)

  從表格得知,台大的接待志工制度有訓練跟監督機制,只是不夠完善,像政大的是兩人一組,比較可以互相照應。而且回報要求也比較嚴格,代表學校期望志工跟國際生要有更多互動。港大則特別要求出國交換回來的人一定要接待,期望有出國經驗的人可以將心比心,懂得如何照顧國際生,並且飲水思源,回饋學校。

  整體而言,台大十分積極的招募接待志工,但是因為人力不足,沒辦法深入地去追蹤每位學生。若國際生沒有積極反應,可能就沒辦法得到更多協助。如果想要提升國際交流的品質,或許可以參照不同學校的作法,讓接待志工的制度更臻完善。(文/謝宇婷)

國際生專題──權益

───────────────────────────────────────────────────────────
(13:30,去國際事務處詢問健保事宜。)
「剛剛聽行政人員說了,原來台大還有學生會外務部負責處理國際生的大小事,所以以後就可以直接找他們了!」
───────────────────────────────────────────────────────────
  隨著時代的演進,學生的權益在校園裡越來越受到保障,但是,你可曾想過,當國際學生來到一個陌生的環境求學時,他們要如何確保自己的權益範圍?而當權益受到侵犯之時,他們又要如何捍衛自己應享有的權利?

國際學生的「教務處」──國際事務處

  國際事務處(以下簡稱國際處)之於國際生來說,就像本地生的教務處,但處理的業務甚至更多更廣。對本地生來說,國際處不外乎是出國交換的承辦單位,但對國際生來說,只要遇到任何生活上的困難,都會直接到國際處詢問。但也因為處理的業務如此繁雜,所以自學生會外務部成立以來,國際處即與外務部協調,希望外務部能分擔與國際生權益相關問題,減輕他們的負擔。

國際學生權益維護的幕後推手──學生會外務部

  學生會外務部由上一屆(第25屆)學生會始創,目的是希望學生會能和全校各種身分的同學做連結。起初的發想是因國際生與校內學生自治社團接觸較少,因此不了解要如何為自己的權益發聲,創立之後也的確陸續接到國際生的投訴,例如有學生投訴微積分甲授課語言對他們的影響,在外務部與數學系溝通後,決定找英文程度較好的碩博生當TA,提供英語課後輔導,作為解決辦法。

  當然,外務部所提供的服務不僅針對國際生。這學期外務部舉辦的「校園國際工作坊」,找國際生分享自己國家的文化,為了讓本地生與國際生有更多的互動,也特別安排會後分組討論時間,與台灣文化做比較、互相激盪。而此工作坊的用意除了讓本地生認識他國風貌,也能使身為國際生的講者有機會與台大學生做連結。

  而外務部長韓俊賢表示,今年想積極推動建立專門給國際生發問的窗口,讓需要協助的同學表達意見,從辦理居留證、跑學校相關手續等行政問題,到國際生在台的法律、醫療等專業問題,都可以得到有相關背景同學的服務與最好的解決辦法。另外,經由外務部長的長期觀察後發現,國際生較長投訴的問題皆與住宿有關,因此也有考慮推行「友善房東系統」,想與台大周邊社區的房東簽約為「友善房東」,提供國際生保險的租屋管道與合理的價格,使他們在外租屋不致受騙。

  外務部與國際學生會一直以來都有許多合作,縱使後者今年由 「外籍生聯誼會」更名為「國際學生會」,卻與學生自治社團有著本質上的不同,依然偏向舉辦交流性質的活動,外務部則特別從國際生的權益出發,從輔助國際事務處的角色,躍於專門處理國際生權益相關問題的專業部門,希望在不遠的未來,外務部能夠從協助國際處的角色,變成協助國際生的代名詞,而當國際生在台大遇到困難時,也會直接聯想到外務部這盞指引他們方向的明燈。(文/戴劭芸)

國際生專題──華文課

───────────────────────────────────────────────────────────
(18:10,晚餐後,走進普通大樓,準備上華語課)
「雖然我已經在師大語言中心上過一年華語,能夠日常對話了,但還是很難理解老師在課堂上說什麼……」
───────────────────────────────────────────────────────────
  每年有1400名左右的國際學生在台大校園中,而華語是在台大生活、學習不可或缺的媒介,往往也是國際生最難克服的一環。為了讓國際生快速融入本地生活,台大過去為國際生提供學習華語的機會,補助學生至台大文學院語言中心(以下簡稱語言中心)學習華語,以小班制為主。  

  為了迎接更多的國際生並讓他們有效學習華語,國際事務處於100-1學年度成立國際教育中心,與語言中心及華語碩士學位學程合作,共同規劃國際生華語課程。在課程設計上,有兩大突破:一是列入台大正式課程,為15~25人的大班制教學,授予正式學分;二是將於102-2學期開設應用華語課程,例如探索台灣、 商用華語、今日兩岸華語等,每門課提供2學分,讓還想進一步透過華語了解台灣文化的同學有更多元的修課選擇。對國際教育中心而言,從轉介語言中心到列入台大正式課程,大幅降低開課成本,增加了擴辦華語課的可能。

(圖說:若對現有的免費課程仍不滿足,可自費至文學院語文中心-中國語文組 (CLD)以及國際華語研習所 (ICLP)修習小班制、客製化的課程。)

  在姊妹校對等互惠的原則下,台大需要有足夠的拉力吸引交換生前來,才能有同額讓台大學生以交換的方式出國,因此健全的華語教學是必要的。但如何在資源有限的前提下,將國際生華語課的質與量俱提升?目前看來,列入正式課程似乎是最佳解,應用華語課程更走在台灣各大學華語教學之先。納入台大課程體制自有其好處,如使用台大教室相較於在語言中心開課就降低了不少費用。但同時,不可避免地有許多遷就體制之處,像是礙於國際教育中心並非學院系或學程,沒有開課權限,因此目前需透過華語碩士學位學程開課;專業師資聘任仍需要透過語言中心等。

  國際教育中心副理陳瑢真說:「我們開發華語課程,就希望做到世界第一。」在副理充滿決心的豪語背後,我們確實看到國際教育中心在國際生華語課上,面臨的諸多困難與做出的努力。但究竟開設不久的華語課程成效如何,即將開課的應用華語又是否為國際生所需要,我們拭目以待。(文/曾子家)

國際生專題──社團

───────────────────────────────────────────────────────────
(21:20,華文課下課後,看到外籍生接待服務義工社張貼的海報)
「歐?現在在Global lounge有慶祝冬至的活動!冬至是這裡的聖誕節嗎?不知道上次跟我一起去Halloween Party的Alice有沒有興趣一起去看看?」
───────────────────────────────────────────────────────────
  多國語言交換練習社(簡稱MLC)、外籍生接待服務義工社(簡稱ISIS)及國際學生會(簡稱ISA)為目前台大校園中三個提供國際學生課餘生活及扮演文化交流媒介的社團。

  MLC除了平常社課的會話練習外,有時也將背景轉換至郊外、夜市,將語言交換藉由更多元的設計發揮其意義;ISIS則有系統地籌辦許多中華/台灣文化之夜,如麻將、書法、冬至之夜,不時規劃至外縣市的深度出遊,還與外校合作舉辦國際學生聯合運動會等。在各主題式活動中,國際學生得以滿足對亞洲文化的好奇心,或許還能結交到台灣朋友──事實上,位在二活三樓的Global Lounge,便是為此目的成立的。

  Global Lounge的使用,除了作為學習開放空間並由ISIS舉辦活動外,ISA也在這裡舉辦騷莎舞課、拉丁及夏威夷文化之夜等;不過ISA的創意不僅如此。萬聖節派對、聖誕晚宴……他們試圖將家鄉的節慶文化帶進台大,讓國際學生們即使身在異鄉,也能與其他遊子一同慶祝從小熟悉的節日。

  為了確保國際學生不會錯過每個活動,從各國際學生社團的臉書、從學校信箱、從語言中心及上華文課的普通大樓,皆可輕易找到下一個即將登場的活動介紹。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我們沒特定針對交換生或學位生宣傳,只要有興趣我們都很歡迎,但每次活動時還是以交換生為主,因為台大的國際學生裡還是交換生比較多。」ISIS社長王韻潔表示。而從美國來攻讀中文碩士的Mac玩笑道,「國際學生會辦的那些活動,像舞會、派對,我覺得像專門辦給交換生玩的,因為我們本來就有分交換生和學位生嘛,他們就比較照顧交換生的感覺,像標語強調『怎麼把握你在台灣的這個學期』」。

  國際學生通常無法輕易融入台大多數社團,語言是一部分苦衷,台灣的社團文化對他們來說也是陌生的,更根本原因是,國際學生傾向將課餘時間花在探訪台灣每一道美麗的風景,或索性窩在總圖兢兢業業複習這禮拜課堂進度,而不是週末時仍必須為即將到來的成發披星戴月。

  那麼,身為主流群體的本國生,又是以如何的眼光看待國際學生的?在國際學生群集的聖誕節派對上,本國生也同樣熱絡出席嗎?面對他們好奇問起端午節由來時,你能以英文講起屈原的故事嗎?當然,答案各自殊異。唯一肯定的是,下回若有機會,不妨克服自己的害羞小劇場,大方向隔壁的國際學生介紹除夕夜你和家人一同享用的那桌豐盛年菜吧!原來英文溜不溜真的沒關係,你會發現,重要的是原本毫不相干的雲與浪,在黑夜的海上偶然交會時,所互放的光亮。(文/林宛諭)

國際生專題──住宿

───────────────────────────────────────────────────────────
(23:30,在BOT宿舍單人房裡,挑燈苦讀)
「肚子餓了,要吃便利商店的微波便當?還是煮一包速食濃湯?唉,如果能自己炒點家鄉菜,邀鄰居一起分享就好了。」
───────────────────────────────────────────────────────────
住宿分配

  住宿事務組竇松林組長表示,校方保障國際生的住宿權,並予之選填住宿形態。大多國際生選擇BOT的單人房型,或與國際生同住,以擁有較多個人空間,並避免風俗差異產生的摩擦。為使更多本地生能住於校內宿舍,若無另外要求,校方亦會直接如此安排。若他們期待更多體驗與交流,要求與本地生同房,校方便會在徵求本地生同意後,讓雙方成為室友。少數經濟較困難,負擔不起BOT的國際學位生,之後亦可申請轉入校內宿舍。



房型
費用
同儕環境
於國際生中所佔比例
校內一般宿舍(校內)
四人房
最低
視何處有床位而定,然校方首重大一學生之權益,因此大一宿舍通常不開放交換生入住
約1/4
研三國青宿舍(國青)
一至二人房
居中
以交換生為主

太子BOT宿舍(BOT)
一至三人房
最高
若無特別要求,則分配單人房或外籍室友,並集中安排於特定樓層
約3/4
(表) 外籍生於台大的住宿概況

對設備之反映

  據水源BOT吳輔導員表示,大體而言,外籍生對宿舍是滿意的。但他們仍期待出現「家庭式」的格局,有遍布各樓層的小型交誼空間,以供親友聚會,並具更充足的廚房設備,能自己煮菜以節省生活開支。這些於籌備中的新宿舍[1]將可能實現,但目前竇組長很擔心將來的用火安全:「上次我到女五,聞到一股火燒味,嚇得要死,後來就發現學生把土司忘在烤麵包機裡了……」。

  最常被反映的是隔音問題,學生想聽音樂、和家鄉親友講skype,都必須戰戰兢兢。約兩年前,前任李嗣涔校長與竇組長曾為此與太子建設交涉,然礙於未有適當的施工技術,目前仍無法妥善的解決。

與規定的摩擦

  相對於交換生,學位生對台大有較高的情感認同,加上須在此長期居住,難以承擔退宿的處分,因此觸犯規定的狀況以交換生稍多,其中以噪音和吸菸問題為主。

  這些問題關乎不同的價值觀,且其實並非全以國籍區分。對於有些人,在重要的日子去夜店、晚歸繼續聊天慶祝,是很正常的交誼。而吸菸比例雖以國際生較高,本地生仍會有此需求。以水源BOT而言,目前僅有C棟停車場前一處吸菸區。吳輔導員表示,學生常是出於情緒壓力,想關起來自己一個人,而非到某個唯一且顯著的空間。然據竇組長所言,設立吸菸區後,校方對違規者的退宿處置便鮮少留情。

  此外最令外籍生困惑的,是外人留宿的禁規。在他們的文化,來訪的友人或男女朋友住一夜,是很理所當然的事。對此竇組長表示,校方關注的是全體學生的權益,也因此暫無法為不同民情「一國兩制」,使校內並存兩套住宿的行為準則。

衝突?交流?

  不論國籍為何,每個人作息和生活習慣皆不同,也都有不得不晚歸和大聲的時候。大家通常能了解這一點,而選擇包容。據吳輔導員所言,會到衝突的地步,除了長期累積下來的不滿,也常是溝通方式的不當。

  曾有本地學生因語言不通,選擇直接用力敲對方的牆壁,表達降低音量的請求。那位國際生便很受傷,覺得「你為什麼不好好留張紙條給我呢?」而另一位國際生,無法忍受樓上的腳步聲,便在其門口留了「You just walk like an elephant!」的字條,讓對方感到很受辱。

  如果能多一點熟悉,知道彼此的生活狀況,便容易多一點體諒。規劃交流活動,因而是輔導員與BOT生治會於期初期末的重要工作。生治會能從學生的需求發想活動,如異國料理工作坊、語言交換計畫、手工藝課等;實際執行時,則還須服務學習課程學生的人力支援。

  身處異鄉的國際生,常會自覺弱勢,尤其學位生因語言障礙,課業壓力極大,其實很需要本地生的幫忙。若雙方能結為好友,對雙方皆是有助益、且意義非凡的生命經驗。然而,BOT的高費用,影響大學部學生居住意願,BOT的本地生,因此以研究生佔大多數。「雖然他們也很想多和不同的人交流,但實在是沒有空啊。」輔導員表示,「加上本地生相對內向,活動中本地與國際生的比例便時常失衡。目前我們只能盡力製造這些交流的平台,並多鼓勵本地生」。

結語

  曾有學生於PTT版提出,獨棟國際生宿舍的設置,將是解決衝突的最好方法。然而竇組長認為,當雙方於分別的建築自成生態,實已失去「國際化」的意義。衝撞是交流的必要過程,為讓衝撞產生正向的能量,除了期待外在的交流環境,我們也能自問,是否已敞開心胸,學習在忍讓與爭執間的合宜語言,並把握種種的交流機會。(文/陳亭瑄)

不再是過客──台大國際生與國際化策略







◎林月先

台大國際化之始

  邁頂[1]經費的挹注是台大推動國際化的契機。2007年,第一期邁頂計畫實施後,「國際學術交流中心」正式升格為一級單位「國際事務處」(簡稱國際處),負責統籌、推動全校國際化事務,並逐漸從教務處接管招收國際生的任務。更在近年重新改組,成立「國際合作組」、「國際學生組」與「國際教育中心」三個部門。從中可看出台大國際化的兩大面相。一是校際間的交流,包含簽訂姐妹校、參與國際組織與學術演講等;二是學生間的流動,有兩個著力方向:拉──招收國際生,與推──送本地生出國。

  「招收國際生」雖然只是台大國際化政策的一環,卻是學生們感受最直接的一環。不只會在課堂、宿舍、早餐店遇到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本地生出去交換的名額也與此相關。

招生之內──偏離現實的腳本

  交換計畫與申請學位一直是國際生進入台大最主要的兩種方式(圖一[2]),不同的入學身分,顯示個人不同的學習安排,因此台大對兩者也有不一樣的招生策略。

  例如台大的「國際生華語課」主要是針對交換生設計,不論他們是否主修中文,都能利用這一年學習華語。國際處認為此課程不只推銷台灣的語言與文化,也是吸引外國交換生的亮點,成為爭取本地交換名額的籌碼。而大學部學位生除了「大一華語輔導班」與必修「大一國文」,就無其他華語課可供選修[3]。「華語課不是他們來這裡學習的重點。」陶孟麟幹事肯定地說道,國際學位生與本地學位生有相同的學習目的,此課程只是協助他們順利拿到學位。徐慧玲幹事則以本地生出國留學為例,認為語言學習屬於個人進修,無法期待學校協助。

  而台大對研究所的國際學位生則採取另一套策略。因為研究所多以小班教學,實行英語授課較容易,為了吸引國際生就讀,廣設全英語授課或有足夠英語授課滿足畢業學分的學位學程。然而,「開那麼多課,學生在哪裡?」陳瑢真副理反問,她觀察到很多研究所無法招滿學生,浪費教學資源。因此為了讓招生定位更加明確,郭玟經理指出未來將以發展「大東亞文化教研平臺」為新策略,統整英語授課和華語課的資源,欲成立有特色且符合學生需求的學位學程,例如東亞學程等。

  如此不同的安排策略,源自校方對申請全中文學位的國際生預設了特定腳本,設想他們的動機與語言程度。換言之,校方認為通過各系中文能力申請門檻的國際生,包含所有學士生即少部分研究生,應當具備一定的中文程度,來台大學習專業知識。

  然而,意識報從多位國際學位生的訪談資料中發現,「學華語、認識東亞/台灣文化」常常是他們來台留學的原因之一。來自荷蘭的魏山德表示,母國有些學校更具資源,因為想學華語才申請台大。而對華語教學的不適應幾乎是所有受訪學生的共同困境。即使已在語言中心學習一年的華語,入學後再修輔導班與大一國文,生活用語與課程所用華語還是有很大的差距,再加上各國學習歷程的差異,需要經歷很長一段「學習陣痛期」。「你們的微積分真的超級可怕。也許是國家安排不一樣吧,很多科目像物理、化學,你們高中都學過了,大學感覺對你們來說比較像複習。」來自薩爾瓦多的柯祿多無奈地說,他之前都要一直讀書,大四上才有餘力參加社團。

  將中文門檻提高的確可以解決國際生適應不良的問題,但陳副理表示台大可能會因此陷入招不到國際生的窘境。其實,英語之於本地生與華語之於國際生難以直接類比。華語近年雖有成為強勢語言的趨勢,但現在英語仍是廣泛使用的語言,多數國家會將英語納入基礎教育,兩者自學的資源或基礎都不盡相同。且在缺乏英語媒介下,期待他們直接融入華語教學環境是不切實際的,英譯課本、英語教學助理等都是台大可以補足的地方。

  如同國際處表示「台大不是語言學校」,且台大也不需要、不必要全面推行英語授課以滿足國際生需求。但大學是知識傳播的場所,當語言成為學習的絆腳石,必然影響知識的吸收與產出,難以為台灣以及世界培養人才,畢竟傳播知識的責任是跨越國界的。

招生之外──國際化在哪裡?

  邁頂計畫實行八年以來,國際生人數穩定成長(圖二),國際處為了吸引國際生來台大就讀付出不少努力,「五年前,選課系統都是中文的呢!」徐幹事在一旁提醒。不過,節節攀升的數字只能顯示國際間熱絡的學生交流,而此「交流」比較像兩條反向的平行箭頭,只有「流動」而沒有「交集」。

  台大國際生相關社團、國際處與宿舍舉辦的活動多是文化介紹或玩樂為主,較難聚集後續交流的能量。而交換生流動率快,學位生畢業後也各奔東西,各形各色的人們在校園裡穿梭,充其量只有「看起來」國際化的校園景色。既然人會離去,因此更要留住經驗,學生會甫成立的外務部就有此企圖。外務部長韓俊賢觀察到國外的學生會對社運、校政影響很大,台大學生會相對發揮空間有限,建議把握國際生來台大的機會,學習他國學生會的組織運作,也可藉此將國際議題的討論帶入台大。

  不論是世界大學評比或校內自評,都常以「國際學生人數」作為衡量國際化的指標之一。但在台大,國際生、本地生雖有共同身分──台大學生,卻沒有同等的行動力與影響力,人數指標往往只反應「過客」多寡。若要使國際化的效益有效發揮,校方應拋棄既定腳本,輔助國際生適應學習環境,並結合學生的力量,使國際生與台大產生更多連結與合作。在國際化的浪潮中,我們不妨停下思索:我們究竟要追求什麼?又如何善用這股浪潮,將自己推向目的?

圖一
圖二


────────────────────
[1]邁頂全名為「邁向頂尖大學計畫」,為了提升國內研究水準並建設世界級的頂尖大學,教育部以五年為一期,每期提撥五百億給重點大學。台大正在執行第二期邁頂計畫(2011~2015年),每年約有30億的補助。
[2]本篇文章圖表資料來自國際事務處與台大第一期邁頂總考評報告,繪圖者為林月先。
[3]102-2學期新增的應用華語選修課也是交換生/訪問生優先。

未竟之業──英文專班三年喊「卡」







◎ 謝宇婷

  工管系英文專班(以下將以英專簡稱)邁入第三屆,似乎一切都步上軌道,名氣也逐漸打響,英專的欄位卻突然消聲匿跡在大考中心公布的選填志願手冊上。工管系系主任朱文儀表示,「原本就只打算實施三年,作為日後系所成立的評估。」但是為什麼是訂三年的時程?只實施三年,英專學生都還未畢業,能看出什麼成效?系主任只表示這是行政流程的安排,詳細規劃她也不清楚,因為當初成立英專時她不是系主任。英專當初為何成立?成立之後的效果又如何?停辦又是為什麼?意識報將爬梳其歷程。

話說英專前身

  三年多前,蔣丙煌教務長跟管理學院院長李書行(之後將以管院簡稱),為了提升台大的國際化程度,不滿足於擁有全英文授課的企業管理碩士專班(又稱GMBA),還要以成立國際學院為目標,推動全英文授課的學士課程,讓台大跟世界接軌。但是成立一個學院豈是易事?校方決定先成立一個專班,示範全英文授課,並評估其營運的經驗,決定日後是否成立一個「院中院」,如醫學院裡的牙醫專業學院,或獨立為跟管院層級相同的國際學院。而放眼全台大,管院在國際化上的努力最被認可,於是學校便委託管院辦理,後來又交由工管系成立英文專班。

招生說明不清

  從招生開始,英專就標榜專業科目全英文授課、交換到國外一年等種種新穎的規定,讓人感受到學校強烈的企圖心,但許多英專學生回憶當時招生說明會得來的資訊,都表示當初傳達的許多消息是錯誤的,其中影響最重大的,就是未告知交換名額沒有保障。系主任朱文儀則回應,「我們從來不保證會出國,要出國交換成績當然要達到一定標準。」但英專學子卻認為,如果學校早一點告知清楚規定,也不會讓學生錯估大一需要投入的時間跟心力,「系主任只說,成績不要太差,從來沒有個明確的標準。」模糊的說法,讓學生直到大二要申請才發現成績不夠好,面臨沒有學校可以交換的窘境。

選課限制重重

  選課方面,因為英專雖隸屬於工管系企業管理組之下,卻不用修工管系的模組課程,有的學生擔心這樣學得更不專精。英文授課規定也讓同學覺得限制重重,100學年度入學的首屆英專學生必須要修滿50學分的英文授課,其中至少20學分必須在國外取得,代表學生必須要在台大修至少30學分的英文授課,但大多數人都反映,台大英文授課的選擇太少,除了管院有比較多英文授課,大多數都是開給外籍生的通識課程,如「探索台灣:自然環境與資源」等。於是在101學年度9月,更改成國內選修只有15學分必須為英文,開放另外15學分自由運用,還是有學生表示選課彈性空間不夠。此外,102年9月2日,外文課不能被承認為英文授課學分爭議發生。同年9月5日,系主任發信說明為行政疏失,才讓英專同學鬆了一口氣。但這些情況都反映了英文專班對於選課的設計有所缺漏,以及台大英文授課的普遍度不夠。「試想如果台大所有好課都是英文授課,英專學生就不必為了填補英文授課學分,被迫放棄許多中文好課。」大三英專學生郭彥志表示。

「英文授課參差不齊」

  意識報訪問許多英專學生對於英文授課的想法,「參差不齊」是最常出現的結論。管院許多教授都曾留學國外,英文程度不差,但是仍有不少教授的腔調偏重、文法錯誤,或語焉不詳、抓不到重點,讓學生覺得上課品質不如中文授課。許多人惋惜的表示,很多教授並不是不會教,只是因為語言能力的限制,用中文可以說得很清楚的,用英文就會大打折扣。許多教授想必心裡有數,有些習慣中文授課的教授也不願意用英文教,因此許多課程只能委託年輕的新老師。而且,標榜英文授課的英專幾乎沒有外籍師資,只有一位來訪問的客座教授。台大對於提供優質的英文師資仍有待努力,否則不只是授課品質的問題,更可能影響學生的權益。如今年大二的英專必修因為找不到合格師資,必須挪到下學期開課,有學生質疑這樣寅吃卯糧的排課方式,顯示出校方對於師資的準備不足。或某些課因為授課老師希望能一起教,或者師資調度上沒有辦法開兩班,於是只好遷就英專,讓本來中文授課的課程也要用英文教學,影響到其他組或其他系的同學。

交換名額

  現在大三的英專學生回憶當初之所以選擇英專,都是為了日後可以出國交換,卻沒想到學校從未保障每個人都可以去交換,也沒想到交換的名額是如此僧多粥少。而且管院的院級交換以一學期為主,但英專規定要交換至少一年,當時系上還告訴同學,可以兩學期分別去不同學校,後來卻因為國際處的甄選簡章規定「修業年限內限交換一次」,所以只能去一個地方。直到最後,有些人迫不得已轉組、選擇雙聯學位或是校籍交換,否則光是院級交換的16個名額,是無法讓23位英專同學都順利出國的,而且對於選擇校籍交換而必須與全校競爭的同學來說,英文專班的交換保證則形同虛設。

  汲取去年的經驗,今年提供給英專的名額就明顯增加許多,院級交換從去年的16個名額到今年的30個,雙聯學位則從4個增額成15個,一共45個名額提供給30位英專學生。這些交換名額都是管院努力爭取而來的成果,但這些不斷變動的名額是否也表示英專成立初期對於名額其實是未確定的,直到第二年才能夠提供學生足夠的選擇,而之後英專停辦,這些名額是否又將作廢?

  但不可否認,強制規定交換確實推動學生脫離台大的舒適圈,去外面闖蕩。特別是較被動或對於大學較無計劃的人,郭彥志說:「如果不是因為就讀英專,也不會去考托福、準備審查資料,強迫自己出國。」對於管院其他科系也不啻是種刺激,英專同學觀察他們的朋友,發現「想交換的人、修第二外語的人變多。」大二英專學生王郁仁說道。「交換」,變成一種必經的旅程。

匆匆停辦學生錯愕

  為什麼停辦的消息沒有告知同學呢?學校從未開說明會解釋停辦的緣由,英專學生都是自己上網看新聞才發現的,無不錯愕,彷彿自己只是政策下的實驗品。有些正在交換的大三英專同學可能都還不知道這個消息,因為學校信箱從未通知,連批踢踢版上都沒有消息,英專就這樣默默停辦,似乎從未有過。意識報詢問系主任為何沒有傳達消息給同學,「因為一切以大考中心公告為主,在大考中心103學年度的招生簡章公布之前,各學校都不能公布。」但是大考中心公布之後,學校亦沒有特別跟學生說明,只有在給英專大一大二學生的出國交換說明會時稍加解釋。學生從頭到尾,都不知道這只是個實驗性質的專班,也從未聽聞國際學院。

國際學院在哪裡?

  當初英專的成立就是為了日後成立國際學院做的準備,但是如今停辦英專後,學校卻未表示任何關於國際學院的計畫。隨著教務長跟管院院長走馬換人,現任高層似乎對此計畫毫無了解,教務長莊榮輝向本報記者表示「未聽過有這方面的規劃」,管院院長郭瑞祥則婉拒意識報的訪問,「英專開辦不是我決定的,英專停辦也不是我決定的,所以我不適合回答。」如果連主導學校院系規劃的教務長都未曾聽聞,連管院院長對於英專的去留都無法掌控,那國際學院,是不是紙上的空談而已?英專學生是不是只是政策下的白老鼠?意識報記者試圖聯絡許多教授,希望能更明確了解關於國際學院的規劃,卻只得到「不了解」、「從未聽聞」等答案,令人懷疑學校對於相關政策是否人去政息,未做更多打算。

借鏡國外案例

  雖然英文專班當初的招生不明、選課規定一再變動、交換名額也不夠充足,但仍提供了學生更多全英文的環境跟資源。其設計雖然有不少瑕疵,但立意美善卻不可抹煞。香港科技大學也有類似的課程,稱為全球商業專班(Global Business Program),隸屬於企管系(Bachelo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同樣規定學生至少要交換一學期,可交換兩次,去不同地方。雖然沒有保證交換的名額,但因為港科大交換的比率非常高,平均一半以上的人都會去交換,商學院去交換的比率更高,因此只要成績不離譜,要滿足交換的條件並不難。

  從借調教授到交換學生名額的簽訂,不只是工管系,整個管院都為此付出許多心血。但也因為如此,更需要以學院的規格去協調。台大一直希望能提升國際化程度,但相比於香港跟新加坡,英文授課始終不足,而英文專班就是一個重要的起跑點,讓學校能有動力聘請更多優秀師資,吸引到國際人才。如今英專草草喊停,學生沒有得到清楚的交代,學校未來的政策走向亦不明朗,提升國際競爭力,依然是未竟之業。

地理資訊系統,計中軟體新客?







◎楊鳳琳


  提到地理資訊系統(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簡稱GIS),首先出現在你腦海的印象是甚麼?迷路時求救的手機軟體Google Map,或家裡車上的GPS導航系統,還是只會出現在教授電腦裡的厲害軟體?抑或在高三地理課本中的一節簡短介紹,草草翻過後就再也沒有耳聞了?

地理資訊系統?能吃嗎?

  日常生活中我們可能鮮少意識到,每日生活中的微小細節,都能和地理資訊系統扯上關係。科技日益發達,結合手機隨時更新、查詢的功能,地理資訊系統很實用的展現在各
種與空間相關的資訊中,一如搜尋附近哪裡有好吃的餐廳,車流量回報及時路況,在電子地圖上做旅遊規劃等,一概被納進來。除此之外,學術領域與專業運用中,GIS進一步具備分析功能,使用層面如推測疾病擴散的模型以對症下藥,或是估算不同降雨量所造成的災害範圍,甚至是輔佐質性資料,找出都市內的危險好發區域。

GIS在台大近三十年

  因為運用層面廣泛的特性,過去GIS被認為是地理學科獨佔技術的現象逐漸被打破。先不論如前述舉例的軟體應用層面中,你我早已經受惠 ,以目前台大使用的ArcGIS軟體來說,屬於Esri公司所開發[1],於民國七十五年由地理系孫志鴻老師率先引進國內[2]。截至101學年度的資料顯示,近年客群大幅擴展,橫跨全校至少十一個學院的學生,以及四十多位教師申請使用(見表一)。這些使用者主要來自於修習各系相關課程的學生,諸如土木系、森林系、園藝系、地理系都至少有一門GIS必修課程,而課程網中的相關課程分散在不同系所,總計有十門以上。

表一、96101Esri ArcGIS台大校園授權使用統計表

學院
系所
工學院
土木、城鄉、水工、環工
理學院
地理、全變、地質、海洋、大氣
生物
森林、農經、生工、園藝、生傳、動科、農藝、植微
生命科學院
生態
公共衛生學院
職工、流病、環衛、健管
文學院
人類、歷史
社會科學院
社會、國發、政治、社工、經濟
電機學院
資工、生醫
獸醫學院
獸醫
管理學院
會計
法律學院
法律

  過去台大全校的ArcGIS軟體授權,都隸屬地理資訊研究中心管轄,但因為擴張迅速、管理不易,去年地理系主任與計算機及資訊網絡中心洽談,於102學年度開始,將管理單位轉移到計中。這樣的轉變,理應能方便固有客群,並惠及全校師生,但實則不然,甚至衍生了許多問題。

管理造成使用不便,將合法購買者推向盜版

  首先,是授權的管理方式對於使用者極為不便,造成管理單位轉移後,反倒將許多合法購買的系所學生,推向使用盜版軟體。在軟體取得上,過去因為缺乏有效的管理管道,只能憑口頭勸說的方式呼籲使用者繳費,但仍難以避免部份借用合法安裝光碟,卻並未繳費的搭便車乘客。軟體使用上,過去授權IP鎖定台大,使用者借用合法光碟安裝後,每次使用前必須先連上台大VPN,軟體開啟後自動連網檢查網域,在授權網域內才能順利使用。然而單位轉移後,計中為落實使用者付費的原則,將IP鎖定繳費系所的有線網路[3],無線網路、VPN連線都被阻擋,僅有連接有線網路才能正常使用。

  這樣的管理相當弔詭,台大早在多年前大規模的建設無線網路,自此之後許多教室有線網路修繕棄置,早已經無法使用,如今設定限制有線網路,變相地迫使各系所挪出有線網路修繕費解決問題。雖然在台大新推出的NTU AppShare平台上,有完全開放的ArcGIS軟體,但透過網路處理大量資料,不少人反映處理速度慢,實際用起來窒礙難行。隨著年度轉換,種種問題浮現,不少學生投向盜版軟體:「至少要讓我在家裡能寫作業吧。」

回到根本還是「錢」

  複雜管理問題背後隱藏的,其實是實際的授權金問題。ArcGIS一年的全校授權金額為八十四萬,目前由學校補助半額[4],其餘費用由其他系所、或獨立研究室分攤,依使用者付費的原則,未繳費的單位自然無法方便使用。若要擴及全校使用,授權金額相同,只是出資單位改變。根據96學年度至101年度的出資單位資料(見表二),僅六年就由五個系所擴張為十四個系所,若再考慮中間一、兩年的短期使用者轉換,則總計有十八個單位。

  從課程與使用資料來看,GIS軟體在未來勢必會越加普及,在客群廣的情況下,是否能在未來轉變為全校授權軟體,讓管理單位能簡便管理手續,並嘉惠每一位學生的使用權益?NTU AppShare平台推出,可以看到學校的願景與努力,但更迫切的是,該如何建立使用端友善的平台,及時拉回扭曲的使用結構,才是當前學生、老師們期許之所在。


表二、ArcGIS全校授權軟體系所列表
※註:加註「老師」者為該系單一研究室授權






96年度
97年度
98年度
99年度
100年度
101年度
地理系
城鄉所
土木系
森林系
生態所
地質系
全球變遷中心
職工所
公衛學院
水工所
生工系
農經系
海洋所
環工所
水工所老師
職工所老師
大氣系老師
大氣系老師
環工所老師
獸醫系老師
合計
5
8
8
13
13
14


────────────────────
[1] Esri軟體在地理資訊系統市占率全球第一。
[2] 台大地理系於民國七十年購置Tektronix圖形工作站,民國七十五年引進國內第一套GIS軟體Arc/Info,同年成立地理資訊研究中心。(資料來源: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網站)
[3] 此為管理位轉移時的說法,但有學生表示,在無線網路連接VPN仍可以正常使用。詳情參考GIS@NTU網站:http://hello-gis.blog.ntu.edu.tw/arcgis/arcgis-ntu/
[4] 學校補助來源說明:96、97年為全校統籌性經費(校長批示),98至101年為地理系改善教學設備經費(教務長批示)

使用計中帳號登入學校管理全校授權的網頁,在ArcGIS10.1說明中,明確寫出版權限制的對象。
(資料來源/台大全校授權軟體下載,網址:https://oper.cc.ntu.edu.tw/download/index.php#)